本人--北安國中公民科 張庭榮 教師   將簡介並探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於1912年所發表之論文:《圖騰與禁忌》(Totem und Tabu;Toten and Taboo),本人所閱讀佛氏上述論文之中文翻譯版並出版發行之書籍,書名為《圖騰與禁忌:逆溯文明與原始之河》(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庸一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4年元月重排版)。

《圖騰與禁忌》共分為四章:<第一章 亂倫的畏懼>, <第二章禁忌和矛盾情感> , <第三章 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 >, <第四章 圖騰崇拜現象在孩童年時期代的重現>。

在<第一章 亂倫的畏懼>中,佛氏的主要論述重點如下:

圖騰部落有時會分化成不同的氏族,而氏族又會分化不同的次氏族,此係因避免亂倫現象而衍生的制度。

男孩與其母親或姐妹間、男人與其丈母娘間,都潛藏著亂倫的原慾(積壓在潛意識中,亂倫的慾望)。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對與父母亂倫的渴望原慾及畏懼,與神經病態(心理症者)的表現很類似。

在<第二章 禁忌和矛盾情感>中,佛氏的主要論述重點如下:

 本能欲望沒有被消除之下,禁忌產生的禁制只是將慾望壓抑,而並未將它消滅。禁制和本能都繼續存在著,在本能與禁忌衝突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如強迫症般的病症。

 禁忌必然具有鼓勵人們的矛盾情感和誘使他們去破壞禁制的特質。

在<第三章 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 >中,佛氏的主要論述重點如下:

在精神分析上,精靈說之巫術的操作過程中,代表為了將心理想得到而無法得到的事物,利用心理機制運轉來加以操控或實現真實事物(思想全能)(例如:集體禱告祈雨)。

在<第四章 圖騰崇拜現象在孩童年時期代的重現>中,佛氏的主要論述重點本人閱讀後整理如下:

圖騰不僅僅只是一種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的表示。

伊底帕斯(弒父娶母)強大的矛盾情節,在圖騰信仰或宗教崇拜中表現。圖騰宗教不僅隱含悔恨的表達,贖罪的企圖,同時也是對於戰勝父親的一種紀念。

佛氏認為宗教極度近似於一種強迫狀況的普遍神經症,準此,佛氏將宗教視為人類對於源初之父親情結一種集體的,制度性的扭曲後的病態心理反應(與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人的行為特質極為近似),上帝不過是人類心理的“伊底帕斯情結”外化為宗教儀式後的病態後果,故而宗教本質上可能只是一種幻覺、麻醉劑。

換言之,本文認為佛氏《圖騰與禁忌》的中心思想,一言以概括,若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如本書第230頁中所言:「只要從對父親的那種敵意衝動(hostile impulse)及希望殺害父親的那些幻想即足以促成圖騰觀和禁忌這些道德之產生了」。

然而,佛氏此種伊底帕斯情結這種決定性解釋論,有許多人類學家並不認同,因沒有任何實證證據來支持,除此之外,伊底帕斯情結這種分析架構,若在某些部落中的母系社會是否適用之也待進一步探討。

此外,在本書第158頁第四章中佛氏指出:「在屬於同一個部落圖騰下的所有男人和婦人都深信自己係源自於相同的祖先並且具有共同的血緣」,在之後(本書第163頁),又提到:「本質上,所有的圖騰都是動物,它們被視為許多不同種族的祖先,圖騰的傳遞僅經由母系。」之後在討論到所謂對孩童而言,圖騰的動物是父親的一種代替物,這似與上述圖騰傳遞的規則(僅經由母系)有牴觸之處?恐也待進一步探討或釐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ianre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